文 | 零壹
过去的追星,通常是一场遥远的、单向的仰望。譬如在传统的演唱会、音乐节、见面会等线下活动中,粉丝往往被定义为“观众”——隔着舞台和屏幕的远距离观看者,互动多限于合唱、举灯牌等“观看-追随”的标准化行为,而在前几天的成都,一个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的“星粉互动新场域”出现了。
9月13日至14日,由微博重磅打造的线上线下星粉互动IP“微博奇遇记”——在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落地沉浸式互动主题嘉年华“微博奇遇小镇”,活动现场粉丝们的尖叫、欢笑和泪水,透过一条条刷屏的微博、超话帖子和评论,新鲜滚烫地传递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在微博奇遇小镇里,粉丝不再是遥远舞台下的仰望者,而是与明星们共同书写“奇遇”的主角。
不再“单机”:一次多维互动的星粉奇遇
奇遇舞台成为星粉互动的核心场域,“饭撒”份大量足,而且内容是有巧妙设计的“专属版”,有个人的成长经历分享、只有粉丝能快速理解的专属互动内容,从“单向欣赏”到“真实互动”,是这场奇遇的起点。
小鬼王琳凯现场清唱了多首不同风格代表作片段,尽显嗓音实力,他还回应粉丝调侃的"小鬼是酷点子不断的音乐人,王琳凯是爱发呆的小i人:”谢谢你们同时喜欢我们俩" 并现场“切换角色”自我介绍,趣味互动引发台下粉丝笑声高涨。
邓为则在粉丝心愿卡环节抽中“拍4-6张潮男自拍并发微博”心愿卡后,当场承诺活动结束立刻拍摄,在当晚就在微博晒出了潮男主题六连拍回应粉丝期待。
而在热爱中找到伙伴,从“独自追随”到“同频成长”,则是这场奇遇为粉丝们带来的惊喜收获。活动现场的31个粉丝市集展位,像一个个充满才华的创意小宇宙。微博提前上线了奇遇小镇专属社交大厅板块,为粉丝匹配“社交搭子”,线下则用卡、互动等轻松方式让同担们轻松破圈,社恐也能自然顺利找到“自己的团队”,开启沉浸式同好社交新体验。
其中刘宇粉丝融合非遗元素打造东方美学应援展位,参与者现场体验漆扇制作学习古代叉手礼并赢取周边礼品。就像一位粉丝所说的:“原来追星不只是为偶像发光,也能让自己发光。” 这种以偶像为纽带的共创,让追星也成为了年轻人自我提升与价值实现的成长路径。
这些在微博奇遇记舞台、市集区发生的真实瞬间说明,追星现场不是单机游戏,也可以和偶像、同好们一起,在现实中构建出独属于彼此的故事。而让体验有趣味、有温度,则是这场奇遇旅程的底色。
走进奇遇小镇的沉浸式体验和IP主题展区,仿佛掉进了打破次元的“兔子洞”,追星从“远距仰望”变成了“沉浸逛玩”。你可以坐在《甄嬛传》的秋千上,被扮成皇帝的NPC考问“甄嬛体”十级考题;站在《藏海传》复刻的茶船前,和主演立牌拍一张“穿越照”。通过直接深入偶像明星的影视作品之中,让粉丝从“观看者”变为“剧中人”,进一步拉近了星粉之间的距离。
那些只在屏幕里见过的世界变得触手可及,而沉浸式主题展区体验则更为独特:从台前到幕后,体验偶像明星的一日行程。这种沉浸式体验带来的身份体验消解了明星工作的神秘性,也是通过空间权限的开放,实现星粉关系中心理地位的平等。
小镇内还有不少打卡隐藏福利,有粉丝在微博奇遇记现场抽中@杨洋韩立版亲签,忍不住感慨“微博奇遇记确有奇遇”!
双向奔赴:一次对星粉新生态的创新升级
在成都这场持续两天的狂欢里,微博奇遇记用充满巧思的线下场域,为年轻人打造了一段奇妙的沉浸旅程。
“双向奔赴”并非限于线下的相会,而是早在线上开始了预热,也进一步承接了线下互动所带来更多热爱。线上的“奇遇心愿池” 中累计收获超1亿次心动“想见”,为粉丝们带来定制注水旗、应援“痛楼”等福利落地线下。
而星粉之间的情感连接,又通过微博的社交生态得以持续发酵。活动结束后,众多艺人通过微博持续发声,将感动与热度延续到了线上:张康乐通过超话空降与直播延续“乙游男主”体验;周震南在当晚发博“第八年感谢有你们”;李兰迪、张予曦则通过分享花絮美照,让未到场的粉丝同样感受到了当天的氛围。微博作为全网最大的星粉互动平台,为这种线上线下星粉互动的循环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生态基础。
真正的星粉关系不会因为活动散场而结束,而是一场始于微博、长于微博的自然循环,让每一次“爱有回响”都掷地有声。
这场线上线下融合的“奇遇”,通过环节创新实现了星粉实时、平等、多向的互动,强调明星与粉丝之间的相互看见与共同成长,并通过场景还原、装置互动与IP融入,打造了有趣、全新的线下逛玩体验。
在微博奇遇记里,粉丝不再是单纯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而是星粉关系的共建者。由此或许可以看见星粉关系的未来形态——一种更健康、更具情感、且赋权于粉丝的新型生态。
两天的狂欢已落下帷幕,留下的不仅是粉丝们的欢笑和感动,也带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在年轻人追星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平台如何才能真正与他们同频共振,让这场“双向奔赴”永不散场?
《2024微博年轻用户心智研究报告》就揭示了一个鲜明的趋势:高达近八成的追星人群把自己与明星的关系牢牢定位在对等的基础上,他们期待平等对话、渴望真实互动——这不仅是观念的转变,更是对星粉互动模式提出的新命题。健康的星粉关系应构建于真实、平等与共同成长的基础上,这种新型关系更具温度,也会更具韧性。
而微博奇遇记,正是对这一变化的及时回应。“微博奇遇记”的创新举措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联动、打破传统距离的沉浸式互动空间,在这里,明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会模仿蜡笔小新、会兑现微博承诺、会走近粉丝比心的真实个体;粉丝也不再是单机追星的个体,而是在互动中与偶像真实相遇、在市集、社群中创造和成长的“主角”。
平台与年轻用户之间,如何永远双向契合?
事后看来,微博奇遇记的成功不仅在于提供了互动的场域,更在于对年轻人追星诉求变化的精准洞察。数据显示,微博16岁-24岁的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7亿+量级,而他们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也是时代当下热点和潮流的创造者。
新的用户诉求带来新的文娱生态,明星在复杂的传播生态中渴望真正与粉丝情感紧密连接的渠道,而年轻人们的追星文化和诉求如何变化,对于线上社交和线下互动的需求如何迭代,显然也更考验平台的生态积累、洞察力和创新力。
微博海量明星的入驻和高使用频率,在热搜、超话等国民度和影响力极高的底层产品系统赋能下,能有效触达到更多用户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线上追星、话题发酵、热点讨论,提供了从线上预热到线下互动、再到线上延续的全周期运营模式。因此“微博奇遇记”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微博多年积累的文娱生态优势的集中体现。
微博作为全网最大的星粉互动平台,也构建了完整的文娱内容生态。海量年轻用户构建的多元内容、高效的传播机制以及强大的圈层融合能力,正让微博持续吸引着年轻一代的认同。
面对现场超过两万的年轻人涌入,在火热的温度和汹涌的人潮之中,微博奇遇记把有温度的细节服务做到了极致,此刻平台与年轻人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年轻人对微博的价值认同,源于平台满足了他们对平等互动、真实表达、文化归属和自我成长的多元深层需求。这种“双向契合”,或许正是微博能够一直在文娱领域保持不可替代性的关键所在。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