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巢网 锋巢网
  • 行业
    • 手机
    • 文娱
    • 手表
    • 金融
    • 元宇宙
    • 区块链
    • 人工智能
    • 数码家电
  • 科技PRO
    • 火测
    • 直播
    • 科技PLAY
  • 汽车
  • 游戏
  • 视觉
  • 潮流
  • 辣评
  • 展会
    • # IFA
    • # CES
    • # AWE
    • # ChinaJoy
    • # 国际车展
    • # 世界机器人大会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行业 › 蚂蚁金服、京东科技们的新出路

蚂蚁金服、京东科技们的新出路

产业深观
4 年前行业

 

彻底与金融绝缘,几乎已经成为了金融科技行业的共识。看看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的表现,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在很多情况下,金融科技的玩家们之所以会和金融绝缘,并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金融科技的进化之道,而是因为以收割流量为终极追求的发展模式的天花板越来越近。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科技的转型和升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纵然没有监管,以收割流量为主导的金融科技依然是面临着转型的。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脱离了它的本质——回归实体,而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消费端。

 

庆幸的是,一场以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为主导的监管,最终让金融科技的玩家们看到了金融的本质,更加看到了自己在这样一场深度变革当中理应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成为金融的赋能者,助力金融机构更好地转型升级,发挥好自身在科技上的优势,才是他们未来可以更多发展机会的关键所在。

 

那么,金融科技转型之后的未来之路究竟在哪?谁会是金融科技的接棒者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归到金融行业本身。透过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进化来寻找金融科技玩家转型之后的新发展机遇,并以此窥探到金融科技转型之后的进化之道。

 

我们都知道,经历了互联网时代的洗礼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与互联网产生了深度而又全面的联系,互联网已经从某些玩家的专属,逐渐成为几乎所有行业的标配。金融科技也不例外,互联网金融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同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对于其他行业的改造一样,互联网之于金融更多地表现在表层的改造上,比如线上银行,线上借贷等诸多衍生于互联网的金融新类型,几乎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互联网对于金融的线上化或者去中间化,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优化了用户体验,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借助互联网的方式来一味地放大金融的传统功能和属性,而无法对金融本身进行深度变革,那么,这样的放大非但无法促进金融的发展,甚至还会对金融行业带来伤害。

 

我们看到的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跑路,几乎都是这种现象的直接体现。事实上,在这个时候,互联网对于金融行业的效率提升早已不再是一个积极的促进,而是变成了一种消极的影响。所谓的赋能和改造,还是要回归到金融行业本身,通过对金融本身的深度赋能和改造来实现,只有这样,金融的进化才会有可能真正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里。

 

很显然,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样一场金融科技的转型和升级,正是遵循着这样一个思路延展开来的。

 

无论是蚂蚁金服,还是京东科技,他们都开始将更多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技术上,试图通过技术的方式实现对于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以此来探索出一套更加良性的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之道。

 

同早期它们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自身所拥有的庞大的流量,然后以这些流量为出发点来寻找新的发展之道不同,经历了洗礼之后的玩家们更多地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技术上,特别是那些能够给金融的底层元素和底层逻辑带来改变的技术上。

 

无论是区块链技术,还是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无一不是如此。

 

这才是金融科技本该有的样子。

 

尽管彻底地与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绝缘,业已成为几乎所有金融科技玩家的共识,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技术身上,而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金融科技的转型和进化之道,那么,很有可能金融科技的发展和进化又将会从一个极端转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认为,金融科技在转型之后,正确的发展方式应当更加关注的是科技对金融的深度赋能以及这些赋能所带来的深度改变上。如果仅仅只是一门心思地研究技术,而忽略了技术与金融的结合,那么,转型之后的金融科技无疑是一个柏拉图式的技术理想国。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呢?

 

我认为,应当找到技术与金融的统一的表达方式。这个统一的表达方式,既可以被科技所接受,又可以被金融所接受。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实现金融与科技两种元素的自由流动。

 

如果仅仅只是将技术看成是工具,甚至仅仅只是将技术看成是幌子,而忽略了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那么,所谓的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完全无法实现的。金融科技的上半场,几乎都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后来的故事,同样向我们证明了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是无法获得长久且持续的发展的。

 

如果我们把技术和金融看成是两个物种的话,那么,它们之间是存在的一定的共性的。这个共性,便是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字化。科技可以数字化,金融也可以数字化,有了数字化之后,金融与科技便有了统一的表达方式。

 

当金融和科技有了统一的表达方式之后,两者之间就不会再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貌合神离的情况,而是可以自由地流动,可以深度地融合。

 

只有以数字化为汇合点来探索金融科技转型之后的进化之道,才能让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里。然而,金融与科技有了统一的表达方式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需要寻找新的金融科技的发展之道。

 

我认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最终还是要落脚在金融身上,即金融依然是金融与科技结合体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是不是如同互联网金融时代和上半场的金融科技一样,玩家们仅仅只是依靠收割流量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呢?非也。我认为,当金融与科技在数字化的语境之下实现了深度的融合和改造之后,应当以另外一种姿态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们姑且把它称作新金融吧。

 

当新金融时代真正来临,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基于消费端的透支以及对于金融的无限放大,而是基于生产端,抑或是产业端的更好地回归。换句话说,新金融时代的价值体现,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它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与扶植的基础上,而不是体现在对于流量的收割上。

 

如果我们将寻找金融与科技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看成是金融科技转型之后的入口的话,那么,以新金融为主导的回归实体,支撑实体的发展新模式,则是它的出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当科技与金融在数字化的天空下深度融合之际,一场新的变革同样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生着。这场新的变革,同样是以数字化为起点的。

 

无论是前段的营销和推广,还是后端的生产和制造,一场以数字化为底色的新发展浪潮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场变革告诉我们,现在的实体经济正在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迈向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新的生产要素。在新的生产要素的语境之下,我们再去用传统的金融和产品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很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以数字化为底色的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当金融与科技实现了数字化的融合之后,并不终点,只有将融合之后的产品和服务,应用到实体经济身上之后,才算是终点。

 

说到底,新金融依然还是要回归到新的实体经济身上,通过对新的实体经济的支撑来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赋能的主体依然是业已深度改变了的新金融机构,而不是科技玩家。

 

科技玩家仅仅只是扮演的是一个新金融进化的赋能者的绝色,它的价值只有在新金融的玩家对新的实体经济的玩家完成了深度赋能之后,才能得到体现。

 

简单来讲,就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科技玩家不能再像互联网金融时代那样对C端用户进行收割了。

 

我认为,这才是金融科技转型之后的正确发展路径。

 

以金融与科技在数字化上的统一为入口,以金融与科技在数字化后的应用为出口,实现的是金融回归实体的目的和终极意义。

 

当我们真正找到了金融在数字化的语境之下的回归实体的正确发展之道,并且真正实现了实体与金融行业的真正融合,才算是真正找到了金融行业的正确发展之道,才算是找到了后金融科技时代的正确姿势。

 

—完—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提供深度思考与硬核干货。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第四届世界声博会暨2021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开幕
上一篇
《绝地挑战:新状态》将于11月11日登陆iOS和Android系统
下一篇

请登录以参与评论

现在登录
暂无评论
2025 年 7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 6 月    
近期文章
  • 比亚迪率先实现媲美L4级智能泊车,官方承诺为安全兜底
  • 全新C11焕新登场,以六维进阶重塑中型SUV价值标杆
  • 三星Galaxy Z Fold7正式发布:树立Galaxy智能手机新标杆
  • 能者上位VS家族传承,中企接班同城不同路
  • 《朱雀堂》的破壁实验:当“长剧思维”闯入短剧赛道
广汽菲克破产启示录:一个合资时代的落幕与“新汽车时代”的开启
科技四少
铂金想复苏,但年轻人不买账
道总有理
玄学热能成为带动文旅消费的“良药”吗?
消费最前线
充电宝事故,扯下了电池技术的“遮羞布”
道总有理
  • 0
  • 0
锋巢网 | 次世代生活科技

原创优质独特互联网内容,体验国内外科技前沿产品。持续追踪报道互联网领域:探索AI、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科技数码、智能家电、游戏、文娱、时尚、元宇宙等《 声明:*网站自媒体投稿文章及图片版权归投稿作者所有,不代表锋巢网立场,相关法律责任由其自媒体归属者本人承担》

联系邮箱
ponews@sina.com
友情链接
环球科技网 观耘网 方向对了 环球网科技 亚设网 中文科技资讯 万维家电网 AI机器人 至顶网 极果网 第一家电网 牛华网 钉科技 TechWeb 一鸣网 环球家电网 智能公会 太火鸟 电科技 智电网
Copyright © 2017-2025 锋巢网. Designed by nicetheme. 京ICP备15027663号-1
  • 行业
    • 手机
    • 文娱
    • 手表
    • 金融
    • 元宇宙
    • 区块链
    • 人工智能
    • 数码家电
  • 科技PRO
    • 火测
    • 直播
    • 科技PLAY
  • 汽车
  • 游戏
  • 视觉
  • 潮流
  • 辣评
  • 展会
    • # IFA
    • # CES
    • # AWE
    • # ChinaJoy
    • # 国际车展
    • # 世界机器人大会
# 苹果 # # 三星 # # 华为 # # 小米 # # 谷歌 #
产业深观
资深撰稿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辉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