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蒜香啫啫角
2025年暑期档,民国悬疑短剧《朱雀堂》引发市场侧目。开播4小时腾讯视频站内热度突破18000,5日后热度位居站内热播榜第二,超越同期多部长剧;猫眼数据显示在平台短剧有效播放榜中以破1000万播放成绩断层领先其他平台短剧,云合数据显示该剧市占率从首日21.3%升至7月6日39.5%,断层领先同期作品。
这部由万茜、秦俊杰主演的民国探案剧,凭借电影级美术场景、紧凑的探案节奏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刷新了市场对短剧“小成本快制作”的刻板印象。其热度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单部作品的突围,更是长视频平台在行业变局下对内容形态的主动探索——当用户时间碎片化与长剧降本增效压力双重叠加,以“长剧规格制作短剧”的《朱雀堂》,成为检验长短基因能否共生的重要样本。
这一探索契合了行业整体转向。截至今年6月,全国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亿,长视频平台都在持续加大微短剧投入力度,字节跳动、小红书甚至淘宝天猫、美团等也在短剧赛道上多有尝试。平台策略的集体倾斜,标志着短剧已从“补充内容”升级为关乎生存的“战略要地”,《朱雀堂》也是这场转型浪潮中的一次实验:当观众时间碎片化已成定局,精品短剧能否承载长剧的叙事深度与艺术表达,其市场潜力又有多少。
长剧基因的降维赋能
在看了《朱雀堂》后我们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它不太像短剧。
当大多数短剧还在用强冲突、快反转刺激观众感官时,这部剧选择用长剧的创作方法论重构短剧的叙事体系——将注水部分剔除,保留精华骨架。或者说《朱雀堂》吸引力的核心,在于其成功将长剧的叙事深度与短剧的节奏效率进行了有机嫁接。
该剧总制片人杨晓明在采访中直言“短剧的局限是‘浅尝辄止’,人物动机和情感逻辑容易单薄”。为此,创作团队采用了“骨架萃取法”——保留长剧的人物弧光、社会隐喻和情感铺垫等精华,但彻底剔除注水情节与冗余对白。例如,法医夏漠与亡妻的情感羁绊,并非依赖漫长的剧情铺垫,而是通过夏沫总与与亡妻“对话”的行为,快速建立人物间的情感关联并牵引主线悬念。
在叙事节奏上,《朱雀堂》也进行了长剧与短剧的优势融合。该剧采用“单元案+主线”的复合结构,开篇四集连续抛出两起命案,以每10分钟一个高能场景的密度推进。但快节奏并未牺牲逻辑——法医通过尸体香粉溯源舞女身份、通过焚尸痕迹推断民俗图腾等细节,使推理过程兼具短剧的爽感与长剧的缜密。当观众在社交平台疾呼“不够看”“求加更”时,恰说明剧集在叙事节奏与保留逻辑上的平衡之妙,这也是与常规短剧明显区别的一点。
在视听语言上,作为首部采用4K超高清拍摄的微短剧,其镜头调度充满电影感,每一次特写镜头都有其作用,或加深人物塑造或展示关键线索。另外剧中台词则保留了一定短剧要素,一些如“枪要是打不响就别拿出来”的台词不仅凸显了高英这个“女大佬”的霸气,也符合观众看短剧想要的爽感。
演员阵容也是让这部短剧开播就有高热度的主要原因,凸显了长剧基因的迁移优势。万茜演绎的朱雀堂老板高英,在警局认尸时仅凭眼神转换就完成从冷厉到释然的情绪转折;秦俊杰将法医的专业理性与精神创伤的破碎感融为一体。演员阵容结合剧本对国民阶层矛盾、女性生存困境等长剧常见主题的刻画,为《朱雀堂》拓宽了受众边界,观众弹幕中“为万茜民国造型而来,却被剧情圈粉”的反馈,印证了成熟演员与深度议题对传统长剧受众的吸引力。
本质上,《朱雀堂》证明了短剧并非只能服务于“即时爽感”:当剧本具备扎实的人物动机与社会观察,即使在高密度的单元案件推进中,观众依然能获得超越“反转刺激”的情感共鸣与思考空间。
精品化实验的双刃剑
《朱雀堂》无疑为短剧精品化提供了范本,但其成功路径暗藏行业难以回避的现实门槛。相传总投资过千万的制作规模,在普遍成本仅数百万的微短剧市场堪称“降维打击”。这种投入背后是特殊资源组合:腾讯与爱奇艺双平台联播保障了资金与流量底盘;万茜、秦俊杰等长剧演员的加盟打破受众圈层。这种配置对多数中小短剧公司而言遥不可及。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长短剧创作思维的融合成本。导演谢忠道带领的长剧团队坦言,拍摄初期遭遇了叙事节奏的“水土不服”——原定48集的剧本被压缩至30集,需通过闪回等手法填补人物前史。为平衡“短剧节奏与长剧深度”,编剧龙振宇将单元案件设计为“俄罗斯套娃”结构:看似独立的“十二金钗死亡案”“高校失踪案”,实际都指向上海滩权贵阴谋的主线。这种精密叙事对编剧能力和制作周期提出更高要求,与当前短剧“七天拍完一部”的工业化流水线背道而驰。
市场的反馈揭示出受众壁垒的松动,但这也引发新的思考:若失去明星光环,纯短剧团队制作的精品能否突破圈层?《朱雀堂》的成果或许短期难在短剧领域进行更大规模化推广,毕竟,平台需要精品短剧作为长剧疲软期的增量与新叙事出口,但高投入模式与现行短剧商业逻辑存在断层。
不过,《朱雀堂》的热播与长视频平台的战略转向,共同指向一个更本质的行业趋势:长短剧的形态边界正在观众的选择中被持续溶解。决定观剧体验的核心,并非时长本身,而是内容能否在有限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情感浓度与叙事密度。
短剧的下一阶段竞争,不在于对长剧的粗糙模仿或对“爽感”的无限加码,而在于能否构建一套融合“短剧节奏效率”与“长剧情感厚度”的新型创作方法论。《朱雀堂》的出现也在推动剧集行业回归更本质的命题——在碎片化时代,如何以更精准的叙事,抵达更广泛的人心。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