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巢网】
无可厚非,萤石实现了营收增长的 “虚火” 与利润下滑的 “实痛”!
从萤石网络2024年的财务数据,看似勾勒出 “营收增长12.41%至54.42 亿元” 的向好态势,但 “净利润同比下滑 10.53% 至 50.39 亿元” 的反差,直接戳破了增长的 “虚火”。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矛盾,本质是 “外部市场拓展” 与 “内部成本管控” 的失衡。
从成本端看,三大费用的 “激增” 成为利润的 “吞噬器”:2024 年销售费用达 8.58 亿元(同比 + 26.66%),核心因智能新品处于市场培育期,营销投入大幅加码;研发费用 8.14 亿元(同比 + 11.35%),虽为长期技术竞争力奠基,但短期直接压减利润;叠加智能家居产品毛利率下滑 1.36 个百分点至 34.02%(占比高拉低整体毛利率至 42.08%),“费用增 + 毛利降” 的双重挤压,让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而 2025 年一季度 “营收增 11.59%、净利润增 10.40%” 的增速放缓,进一步印证了矛盾的延续性:市场需求虽仍在,但公司成本控制能力、运营效率的短板,已成为制约盈利的核心瓶颈。
摄像头 “失势” 从 “营收支柱” 到 “信任危机”
智能家居摄像机作为萤石的 “压舱石业务”,曾是营收的核心贡献者,但 2024 年的数据标志着其正式进入 “失势期”:销量 1831.43 万台(同比 - 2.80%)、营收 29.48 亿元(同比 - 1.38%)、毛利率降 0.97 个百分点,且自 2021 年起营收始终难破 30 亿元大关,增长陷入 “停滞泥潭”。
背后有两大核心冲击:巨头挤压的 “外部威胁”:华为、小米凭借 “手机 + 物联网云平台” 的协同优势,快速切入智能家居摄像机赛道 —— 前者有鸿蒙生态的设备联动能力,后者有性价比与用户基数优势,直接分流萤石的市场份额;
隐私与质量的 “内部崩塌”:摄像头类产品的 “隐私泄露” 是行业通病,萤石未能幸免 —— 用户摄像头内容被破解售卖、APP 被查处等事件,直接摧毁消费者信任;叠加黑猫投诉平台上 “产品质量差”(可视门铃 2 个月故障、摄像头两年 3 次损坏)、“售后打太极” 等 98 条投诉,品牌口碑持续受损,进一步加剧市场份额流失。
核心业务的 “失势”,不仅让萤石失去了营收 “基本盘”,更动摇了其在智能家居赛道的 “安防标签” 优势。
增长 “亮点” 难成 “支柱”,赛道天花板已现
为对冲核心业务下滑,萤石发力智能入户、智能服务机器人等新品,但 “亮点” 背后暗藏 “短板”,难以扛起营收 “大梁”:
智能入户产品:高增长但低基数:2024 年销量增 27.73%、收入增 47.87% 至 7.48 亿元,但营收占比不足 14%,且依赖 “低基数” 红利;更关键的是,中国智能门锁市场已进入成熟期(2024 年销量 1747 万套,同比 - 3%),行业增速放缓,萤石想要持续高增长,需突破 “存量竞争” 的红海;
智能服务机器人:高增速但低体量:虽以 265% 的增速实现 1.65 亿元收入,但体量过小,对整体营收贡献微乎其微;且清洁机器人赛道已形成 “追觅、石头” 等头部品牌垄断的格局,萤石作为 “后来者”,在吸力、清洁效果等核心指标上存在差距,短期内难破竞争壁垒。
新品的 “增长乏力”,暴露了萤石在 “第二增长曲线” 培育上的短板 —— 未能找到既符合自身优势、又具备高增长潜力的赛道,难以抵消核心业务的下滑压力。
“2+5+N” 的 “规模假象” 与 “转化困境”
萤石自 2013 年依托海康威视布局 C 端以来,生态体系从 “1+4+N” 升级为 “AI + 萤石物联云” 双核驱动的 “2+5+N”,看似构建了 “全场景闭环”:截至 2024 年底,全球 100 + 数据站点、IoT 设备接入超 3 亿(视频类 2.5 亿),物联网云平台收入破 10 亿(占比 19.49%,同比 + 22.87%)。
但生态的 “规模” 并未转化为 “商业价值”,核心问题在于 “用户黏性不足” 与 “付费转化低”:
尽管 “2+5+N” 兼容 2000 + 第三方设备,但跨品牌联动功能缺乏 “不可替代性”,用户难以形成 “依赖感”;
2024 年 C 端增值服务(5.16 亿元)与 B 端开发者服务(5.36 亿元)收入持平,但 C 端付费率从 2022 年 10.78% 降至 2024 年 9.72%,B 端付费率仅 3% 左右 —— 这意味着,萤石的生态只是 “铺了量”,却未找到 “让用户愿意付费” 的核心价值(如差异化的 AI 服务、场景化的联动体验),生态优势沦为 “表面文章”。
巨头围猎下的 “生存焦虑”,技术与品牌双陷困境
当前智能家居赛道已进入 “巨头博弈期”,华为(鸿蒙智联超千万设备)、小米(全球出货超 2 亿台)凭借 “生态协同 + 品牌影响力” 占据主导地位,萤石虽有 “海康系” 安防技术沉淀,但在 “综合竞争力” 上差距明显:
技术投入不足:在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萤石 3.5 亿元的投入与其他企业 “几十上百亿” 的规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直接影响产品智能化水平(如摄像头 AI 识别、机器人路径规划);
品牌形象受损:除了隐私与质量投诉,用户还反馈萤石云 “广告过多”“PC 端功能付费壁垒”“录像卡顿”“付费后功能不支持且不退款” 等问题,进一步削弱品牌好感度 —— 在 “体验为王” 的智能家居赛道,品牌形象的受损,等同于丧失用户选择的 “优先级”。
萤石网络的 “破局关键”
萤石网络的 “荣耀” 源于早期安防技术积累与物联网布局,而 “荆棘” 则是成本、产品、生态、竞争的多重矛盾叠加。想要在智能家居赛道 “突出重围”,需聚焦三大核心方向:
成本与质量双管控:优化销售费用结构(减少低效营销),提升研发投入的 “精准度”(聚焦 AI、隐私安全等核心技术);同时建立更严格的品控与售后体系,修复用户信任;
核心与新品双升级:推动摄像头业务 “高端化”(如强化 AI 安防、隐私加密功能),突破 30 亿元营收瓶颈;加速智能入户产品 “规模化”(拓展 ToB 地产合作),提升智能机器人 “核心性能”(对标头部品牌补短板),打造真正的 “第二增长曲线”;
生态从 “铺量” 到 “提质”:放弃 “兼容数量” 的盲目扩张,聚焦 “场景化价值”(如家庭安防闭环、老人 / 儿童看护场景),通过差异化的 AI 服务提升用户黏性,推动付费率回升 —— 只有让生态 “有价值、能盈利”,才能真正构建竞争壁垒。
在智能家居行业 “马太效应” 加剧的当下,萤石网络若不能快速解决 “利润下滑、核心失势、生态低效” 的问题,恐将从 “赛道大将” 沦为 “边缘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