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迎来新任“掌舵人”,这一人事变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11月17日,浙商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决定,陈海强出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并获提名担任董事长。浙商银行表示,该行董事会将尽快按照法定程序完成董事长的选举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高层更迭前夕,浙商银行刚刚领受大额罚单。
11月13日,深圳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浙商银行深圳分行因存在“贷前调查不尽职、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不到位、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等违法违规行为,被处以330万元罚款。相关责任人中,多人受到警告处分,另有数人被处以5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罚款。
在合规经营面临考验的背景下,陈海强接任后能否带领浙商银行强化内控、化解风险,并推动业务稳健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罚单频发
说起浙商银行,人们必然会想到“浙系一哥”的称号。
作为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浙商银行自2004年开业以来,凭借全国化布局,逐步发展为一家覆盖浙江大本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环渤海、海西地区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
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银行已设立369家分支机构,服务网络遍及长三角、粤港澳、环渤海等核心经济区域。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25年全球银行千强榜中,浙商银行位列第82位,实力不容小觑。
然而,与其规模扩张同步而来的,是频频落地的监管罚单。
2025年,浙商银行接连收到多笔大额处罚:1月,上海分行因小微企业划型不实、跨境贷款违规等15项问题被罚1680万元,创下当年股份制银行单笔罚款纪录;9月,总行更在不到一个月内连收两张罚单,先后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集团授信超标等问题被罚没1130.8万元,以及因反假货币履职不力等违规行为被央行处罚295.99万元。
据企业预警通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截至今年9月30日,浙商银行已累计被罚1.98亿元。
从处罚事由来看,违规类型横跨存贷款虚增、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集团授信超标等等,暴露出该行在传统业务与创新板块普遍存在风控短板。尤其在互联网贷款等新兴业务中,浙商银行未能有效平衡创新与风控,反而将线下粗放的经营模式照搬到线上,导致风险不断积聚并蔓延。
比业务违规更严峻的是,系统性的内部治理危机。
自2019年以来,浙商银行及其分行多位行长、副行长频频“落马”或“失联”。据南财社报道,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原行长顾清良因受贿超千万,被判14年;宁波分行行长姚伟标疑因杉杉集团贷款案件被调查;沈仁康、张长弓利用浙商银行的资源优势,搭建浙商产融,王卫华利用职务便利,共同收受财物共计3.4亿元。
银行业作为高杠杆、高风险行业,其内部治理的微小漏洞都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放大为无法挽回的损失。浙商银行今日面临的监管压力与声誉危机,正是过去多年疯狂扩张但治理机制残缺的必然结果。
业绩既有亮点,亦存隐忧
纵观浙商银行前三季度表现,有喜也有忧。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89.31亿元,同比下降6.78%。其中,利息净收入344.38亿元,非利息净收入144.93亿元,成本收入比26.44%。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16.68亿元,同比下降9.59%。
虽然浙商银行营收、净利双降,但其报表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在行业普遍面临“净息差收窄”挑战的大背景下,浙商银行的资产布局策略初见成效。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得益于“低风险、均收益”的资产布局,浙商银行总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9月末,浙商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3,890.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34.73亿元,增长1.91%。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8,962.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1.56亿元,增长2.11%。
二是,在备受市场关注的风险管控方面,浙商银行也展现出积极迹象。
截至9月末,其不良贷款率为1.36%,较上年末微降0.0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保持稳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微升至8.40%,比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该行在经历此前罚单风波与高管动荡后,正试图通过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和推行更稳健的风控策略来夯实经营基础。
不过,一山更有一山高。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在总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全面赶超,“浙系一哥”称号已易主。
财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以3.58万亿元的总资产、549.76亿元的营收和224.45亿元的净利润,在三项核心规模与盈利指标上均稳居榜首。更值得警醒的是,杭州银行虽然在规模上不及浙商银行,但其158.85亿元的净利润和高达14.53%的净利润增速,均远胜于浙商银行,展现出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
此外,在衡量盈利效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方面,杭州银行以12.68%的表现最佳,宁波银行为10.36%,而浙商银行仅为6.62%。这一巨大落差直观地揭示了,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上,浙商银行已与曾经的追赶者不在同一梯队。
整体来看,浙商银行在资产质量与规模扩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营收下滑、盈利增长乏力以及核心指标被同城对手赶超的局面,反映出其转型之路仍充满挑战。
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未来
过去,银行业崇尚“大而不能倒”的规模逻辑。然而,在净息差持续收窄、金融让利实体经济成为常态的今天,传统的规模驱动模式已难以为继。浙商银行规模底蕴依然深厚,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这庞大的体量产生足够的效益。
在战略方面,加速完成从“规模银行”到“价值银行”的转型。
这要求浙商银行在资产端,不仅要管理好“不良贷款率”这一风险指标,更要精挑细选“优质生息资产”,在支持新质生产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找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点,打造难以复制的资产组织能力。
在风控方面,在新掌舵人的带领下积极修补风控漏洞,重建市场信任。
刮骨疗毒式的治理重塑是浙商银行重获“一哥”称号的前提,此前累计近两亿元的罚单和多位高管“落马”的丑闻,映照出其在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上的巨大漏洞。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在消耗着公司的管理精力与市场信誉。
在科技方面,深耕AI前沿技术,寻找差异化的“护城河”。通过金融科技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是提升盈利能力的直接途径。同时,科技赋能下的精准风控和个性化服务,也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浙商银行而言,当前的任务已不仅仅是应对眼前的业绩压力,更是一场关乎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
它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彻底解决内部治理的沉疴,找到一条能将规模优势有效转化为盈利能力的清晰路径。否则,在强手如林的金融市场中,“被赶超”可能只是一个开始,而非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