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米“失血”,无人“抢救”。
上个月,作为中国“投影仪一哥”的极米科技,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公司联合创始人兼个人股东钟超、廖杨因“个人资金需求” 计划减持,其中钟超减持 1.2%(持股 2.4%),廖杨减持 0.78%,减持后廖杨将不再持有极米科技的股份。也就是说,极米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彻底清仓了,而今年前十个月,极米股东合计减持金额已近9亿元。
今年以来,从财报可见,极米走出了亏损阴影,重新实现盈利,但就是在业绩转好的情况下,股东依然频繁减持,这似乎直白地说明了一点,他们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前几年,电视机需求持续低迷,投影仪阵营日益壮大,这种强烈的分化在疫情时期得以放大,一时间投影仪能否代替电视、占据客厅C位的讨论甚嚣尘上。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大有完全抛弃电视、转向投影仪怀抱的趋势。然而,如今极米的落寞,正在将投影仪的幻想无情戳破。
代替电视的故事讲不下去了
如果说去年投影仪市场的销售行情已经让从业者感受到危机,那今年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阵阵寒意在心头。
根据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投影机销售市场,中国大陆在2025年上半年的出货量为285.0万台,同比下降13.5%;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从2024年上半年的35.1%降至31.7%。放眼全球,同样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全球投影机市场的出货量为900.3万台,同比下降4.2%;销售额为40.5亿美元,同比下降8.6%。
而回顾2019—2022年,我国智能投影市场的销量与销售额双双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家用投影仪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走红,倚赖于其拿捏了年轻消费者观影的痛点,通过营造氛围感和接近未来电视形态的科技感,在年轻人打开电视频率越来越低的背景下,成功吸引他们积极尝鲜。不过,投影仪之所以能快速在电子消费市场崛起,甚至一度威胁电视行业,根本的商业逻辑在于它以更大屏但更具性价比的优势,给用户提供了新选择,冲击了电视市场。
当时,一台85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价格常年维持在2万元上下,而同尺寸的投影产品只要3000-4000元就能入手。
但现在形势已然反转,技术普惠,让大屏电视的价格越来越亲民。据第一财经报道,去年“双十一”叠加国家以旧换新补贴,85英寸和100英寸电视的价格分别已下探到3000元、6000元档位。
当大屏电视的价格持续走低,缩小了曾经巨大的价格差距,投影仪与大屏电视在性能上的差距就直接暴露出来,这让投影仪不再是一个兼具大屏体验与性价比的最优解。
比如,在亮度方面,万元级投影借助更好的灯源配置与幕布增益,在画面表现力方面已经能弥补不少千元级投影在这方面的短板,但在实际亮度方面还是不及目前已经普及了多分区背光的万元级百吋电视;在分辨率上,万元级投影暂时还未触及更高端的成像技术,普遍不具备原生4K分辨率,而对电视来说,4K分辨率在各价位段已经基本成了标配。

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回归”大屏电视。根据洛图科技(RUNTO)发布的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75英寸及以上超大尺寸电视的销量份额已达到31.9%,同比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85英寸电视的销量同比增长了惊人的48.4%,而100英寸电视的销量增幅更是高达182.7%。
当性价比的优势不再,投影仪只剩了便捷性和氛围感,前者可适用的场景其实不多,露营潮流的熄火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后者固然是一大卖点,可有多少人愿意仅仅为了氛围感就付出高昂的成本呢?
投影仪还只是一个技术“玩具”
最近搬家收拾东西时,江明才发现架在床头的投影仪已经有10个月没开过机了。三年多前,他花费近4000元入手了这款投影仪,以为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譬如窝在床上享受影院般的沉浸体验,露营时与好友们一起在星空下看电影等等。然而江明和投影仪的蜜月期持续了不到一年就结束了。
同样花高价购置了一台投影仪的关悦,打开频次更低,最近一年只用了一次。当时她觉得投影安装起来比电视机方便,不需要在墙上装钉子、安装机顶盒、换宽带,联网就能用,但后来同样因为调试繁琐放弃使用。
吃灰、送人、扔进闲鱼,不少网友所购买的家用投影仪,最后的归宿无外乎这几种,而且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电子消费产品,消费者对投影仪的更新换代速度似乎也不高。通常来讲,投影仪用了三五年就开始出现小问题,可能需要更换,但是,三五年更换一次投影仪的个人消费者并不多,高价投影仪的更换频次更低,
过高的闲置率和极低的复购率,暴露出投影仪行业的一个发展缺陷,尽管这一产业的上下游发展日渐成熟,可它目前仍没有走出一个尝鲜式的、替代性的产品的范畴,反而更偏向于一个不成熟的“玩具”。

这背后既是技术的问题,也是成本的难题。
市面上,家用投影仪主要有三种显示技术路线,分别是LCD、DLP、LCoS。LCD为液晶显示技术,其优势在于经过40多年的商业化发展已颇为成熟,且产业链完备,可完全实现国产,成本低。但是缺点鲜明,亮度损失较大,长期使用可能会出现色彩变化等画质问题。
DLP即数字光处理,与LCD相比,使用该技术的投影仪画面更明亮、画质更清晰、对比度更高、色彩更丰富、响应速度快、体积也更小,问题是成本也相应更高。至于LCoS,结合了LCD和DLP技术特点的硅基液晶技术,被视作革命性的技术,可是技术成熟度太低,无法量产和普及。
长期以来,中低端投影仪采用LCD技术,性价比高,高端投影仪则采用DLP技术,体验相对较好,这种并行的发展固然让投影仪成功实现了普及,可是当一个产品无法在亮度、画质、成本之间取得最佳的平衡,消费者就不得不容忍产品的缺点,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一旦新鲜感消失,他们可能不会再买单。
更何况,即使是DLP技术路线,也迟迟不见在亮度、清晰度及色彩等维度上有新的突破,相反,电视厂商们却仍然在卷画质技术的路上高歌猛进。
客厅经济,电视和投影仪都不是赢家
电视还是投影仪?前几年,年轻人试图告别笨重的电视,拥抱便携的投影仪,但现在他们不仅愿意买电视,而且还愿意为技术先进的大电视付出更高的价格,至于曾经购买的投影仪,则被扔进了二手交易平台。这意味着在这场争夺客厅C位的战争中,投影仪终究还是败下阵来。
其实,投影仪从圈粉年轻人、渐渐走红到销量爆发,取代电视的故事看着很美好,可在庞大的电视用户及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投影仪并不能算得上成功进入主流大众的视野。
以投影仪最为火爆的2022年为例,根据IDC 的数据,2022 年中国投影机市场总出货量 505 万台,到达顶峰,同一年,洛图科技显示,中国电视市场2022年全年出货量达到3990万台,前者仅为后者的12%左右;放大到全球市场,根据洛图科技数据,2022 年全球投影机市场出货量达到 1783 万台,同一年,全球电视品牌出货规模2.04亿台,是近十年电视出货量新低,比例仅为8.7%。
从数据来看,在电视消费的大盘中,投影仪分去的蛋糕并不多,更难以触及电视行业的根基。而且当被疫情刺激的需求回落后,投影仪的市场进一步萎缩。
投影仪失宠,大屏电视回归,尽管这对电视行业是一个好消息,可是,电视品牌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行业整体的颓势没有改变。今年第三季度,成为近五年来唯一出现环比下滑的第三季度,市场寒冬加剧。
根据洛图科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只有727万台,同比下滑10.4%,较第二季度2.1%的降幅大幅扩大,甚至环比也出现6.6%的降幅。

销量仅仅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当“客厅”场景成为消费的必争之地,电视、投影仪或其他产品所争夺的客厅经济不再是单纯的空间争夺,而是用户注意力。然而,无论是投影仪还是大屏电视,都很难把用户注意力从小屏转移过来,这背后是传统内容的根本性衰落。尤其是在短视频流行后,即使是网络流媒体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把沉迷在短视频的用户拉回去。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5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8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6.7%。其中,长视频用户规模达7.01亿人,占网民整体的62.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1%。更令人吃惊的是,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5.8%。
短视频、微短剧…用户普遍朝着更“短”的内容涌去,电视或投影仪,更多的只是作为小屏的补充,他们需要大屏,但不依赖大屏。
当然,这个难题或许还要留给电视厂商们去深思,对投影仪来讲,现在更重要的是活下去。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