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巢网】
2025 年第一季度的中国手机市场榜单,像一记冷耳光打在荣耀脸上 —— 一年前它还踩着 17.1% 的市占率站在国内市场顶端,如今却跌出前五,蜷缩在 “Others” 的灰色地带里。这个从华为母体中剥离的品牌,就像个刚成年就被推向社会的孩子:曾靠着 “华为平替” 的身份红利跑得飞快,可当 “老大哥” 华为带着麒麟芯片强势回归,当库存压得渠道喘不过气,当专利证书堆成山却换不来用户的一句 “好用”,荣耀也第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慌了神。
被 “催肥” 的伙伴,成了最先离开的人
荣耀总觉得,渠道是自己最该握紧的 “拐杖”。毕竟刚独立时,是经销商们抱着 “看华为面子” 的心态,把它的机型摆进门店最显眼的位置。可走着走着,它却把 “拐杖” 当成了 “榨取销量的机器”—— 就像给伙伴灌下过量 “催肥剂”,要拿畅销的 Magic7,就得搭着卖十台没人要的畅玩 60;想进一批折叠屏,就得被迫囤上几箱积灰的智能手环。
豫东的经销商杜伟,曾是荣耀最忠实的 “拥趸”。2024 年荣耀登顶时,他连夜把门店招牌换成最大号的 “荣耀体验店”,可到了 2025 年春天,他却对着满仓库的滞销机掉眼泪:“一台骁龙 4 的畅玩 60,进货价 800,二级市场只能卖 650,卖一台亏一台。” 最后他关店那天,特意把荣耀的 logo 擦得干干净净 —— 不是恨,是可惜:“它明明能走得稳,却偏要急着跑,把我们这些陪它起步的人,都甩在了亏损里。”
这场渠道危机,本质是荣耀的 “焦虑转嫁”。筹备 IPO 的日子里,它像个怕考砸的学生,把 “销量分数” 看得比什么都重。它知道压货是饮鸩止渴,却还是抱着 “先把财报做漂亮” 的念头,一次次给经销商施压。可它忘了,渠道不是冷冰冰的销售数字,是一个个要养家糊口的门店老板 —— 当 vivo 用 “每台串货罚 2 万” 的铁规保护经销商利润时,荣耀的渠道里却满是 “低价甩货” 的哀嚎,到最后,连店员都不愿再向顾客推荐新机:“推荐了也留不住,二级市场比我们便宜 500,顾客只会说我们坑人。”
攥着满手技术,却没拼成用户想要的样子
荣耀总爱在发布会上晒专利证书:“每月申请 300 项专利,AI 专利超 2100 项”,可转身却把 Magic UI 做得像个 “半成品”—— 用户打开相册,照片排序乱得像被打翻的积木;想用浏览器存个书签,找了三页都没找到功能键;就连系统更新,都得跟客服扯皮半天才能拿到全量包。就像一个满脑子创意的设计师,却连最基本的 “走线工整” 都做不到。
中端机型更是成了荣耀的 “软肋”。2025 年推出的荣耀 Power,揣着骁龙 7 芯片却敢卖 2999 元,而隔壁红米同价位机型已经装上了骁龙 8—— 这就像给消费者递了一杯 “半凉的奶茶”,既没有 “高端配置” 的热乎劲,也没有 “性价比” 的解渴感。更尴尬的是,它还在清理骁龙 8 + 的库存,2025 年 4 月仍在卖去年的芯片机型,被网友调侃:“荣耀的仓库里,是不是还藏着三年前的骁龙 6?”
可最让荣耀扎心的,是华为的回归。当华为 Mate60 带着麒麟 9000S 芯片、5G 信号强势归来时,那些曾把荣耀当 “平替” 的用户,几乎是 “集体回头”—— 有人卖掉刚买的 Magic7,加钱抢 Mate XT;有人在论坛发帖:“用荣耀总觉得像拿着‘低配华为’,现在终于能换回正品了。” 荣耀看着华为机型溢价几十倍仍被疯抢,再看看自己门店里冷清的客流,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平替” 从来不是长久之计,当 “正品” 回来,自己连被比较的资格都快没了。
活在 “华为影子” 里,忘了自己是谁
荣耀从出生起,就带着 “华为小弟” 的标签。独立初期,它靠着这个标签赚足了红利 —— 体制内用户觉得 “买荣耀就是支持华为”,线下门店靠着 “华为同款工艺” 吸引客流。可它没意识到,这个标签是 “保护伞”,也是 “枷锁”。当华为回来,它突然发现自己像个 “没了身份的人”:高端市场拼不过华为、苹果,中低端市场又被红米、realme 追着打,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海外市场的 “冰火两重天”,更像是荣耀的 “自我拉扯”。它在西欧折叠屏市场打赢了三星,像个 “局部战场的胜利者”,可一转身就被谷歌服务绊住了脚 —— 虽然和谷歌云合作搞了 AI 端云协同,但核心的 GMS 服务还是没搞定。这就像一个想出国的学生,办好了签证,却发现没带护照,只能在机场外徘徊。2025 年底海外销量占比虽与国内持平,但荣耀心里清楚:“没有 GMS,欧洲市场就是块‘流沙地’,今天能站稳,明天可能就陷进去了。”
生态布局更是成了 “累赘”。荣耀想学着华为做 “1+8+N”,可平板市场份额只有 8%,连华为的零头都不到;智能手表、笔电卖得冷清,最后竟成了压货的 “工具”—— 经销商要拿 Magic V3,就得搭着进十台没人要的荣耀手表。这就像一个想组建乐队的人,吉他弹不好,贝斯不会玩,最后只能抱着主唱的麦克风,却发现台下没人听。
更致命的是 “主心骨” 的流失。2025 年筹备 IPO 时,赵明等华为系高管相继出走,就像一个家庭里的 “大家长” 离开了,剩下的人突然没了方向。产品规划开始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儿跟风做 AI 大模型,一会儿又忙着清库存;竞争对手在卫星通信、折叠屏铰链技术上持续突破,荣耀却在战略摇摆中错过了窗口期。有人说:“荣耀现在就像个没了教练的球队,球员们跑得很努力,却不知道该往哪个球门射门。”
要撕 “标签”,先找回 “自己”
荣耀要想走出困局,首先得 “放下焦虑”—— 别再把 IPO 当成 “救命稻草”,也别再用压货换销量。它该学学 OV 的 “渠道哲学”:不是靠数量扩张,而是靠 “让每个门店都赚钱” 留住伙伴。就像它在欧洲和运营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不搞强压,不搞搭货,反而能让机型自然流通。渠道不是 “拐杖”,是要一起走的 “战友”,只有让战友吃饱饭,自己才能走得远。
其次,要把 “技术专利” 变成 “用户体验”。荣耀手里的 2100 项 AI 专利,不该只是发布会上的数字,而该变成用户能摸到的 “好用”—— 比如把 AI 放进相册,自动整理照片;把 AI 装进浏览器,智能推荐书签;甚至把 AI 融入系统更新,让用户不用找客服就能拿到全量包。就像一个厨师,手里有再好的食材,也得做成顾客爱吃的菜,不然食材再好,也只能烂在冰箱里。
最关键的,是撕掉 “华为平替” 的标签。荣耀该告诉市场:“我不是华为的影子,我是荣耀。” 它可以把西欧折叠屏的成功,变成国内市场的 “名片”—— 比如把折叠屏的铰链技术、续航体验,下放到中端机型;比如在 AI 生态上打出差异化,让用户觉得 “用荣耀,能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只有让用户记住 “荣耀是什么”,而不是 “荣耀像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现在的荣耀,就像一个站在悬崖边的奔跑者 —— 身后是下滑的市占率、流失的渠道,身前是华为的回归、竞品的挤压。但它也不是没机会:毕竟它还握着大量专利,还在海外市场有立足之地,还能在折叠屏领域和三星掰手腕。只是它得明白:突围不是 “跑得更快”,而是 “跑得更准”;不是 “模仿别人”,而是 “找到自己”。
中国手机市场的存量博弈,早已不是 “拼规模” 的时代,而是 “拼个性” 的时代。荣耀的困局,也是很多中国手机品牌的缩影 —— 当红利退去,当模仿失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荣耀的答案,或许会成为整个行业的 “参考书”。而现在,它最该做的,就是停下慌乱的脚步,好好想想:“我,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