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巢网】
当 2025 年二季度 Counterpoint 报告将荣耀 12.8% 的市占率钉在 “Others” 阵营时,这个曾靠着 “华为平替” 标签登顶国内市场的品牌,终于暴露了褪去光环后的真实底色 —— 没有核心技术护城河的 “伪王者”,在存量竞争的绞杀中,连挣扎都显得苍白无力。独立五年,荣耀走的从来不是 “自主突围” 的路,而是躺在华为余温里啃老本,如今华为王者归来,它的坠落不过是 “裸泳者” 遇上退潮的必然。
“华为平替”:从救命稻草到致命枷锁
荣耀的崛起从来都不是传奇,而是一场精准踩着华为困境的 “寄生式狂欢”。2020 年华为受制裁被迫剥离荣耀时,后者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抱紧 “华为基因”—— 相似的 ID 设计、共享的渠道资源、甚至连营销话术都刻意模糊与华为的界限,硬生生把自己打造成 “买不起华为就选荣耀” 的备胎。2023 年三季度 19.3% 的市占率、2024 年一季度 17.1% 的登顶数据,与其说是荣耀的成功,不如说是华为用户无处安放的消费需求催生的泡沫。
可泡沫终究会破。2023 年华为 Mate 60 系列带着麒麟芯片王者归来,瞬间戳破了荣耀的 “替身假象”。当消费者能买到正牌华为时,谁还会选择那个 “长得像华为却没有鸿蒙系统、没有麒麟芯片” 的仿制品?2024 年四季度荣耀市占率从 16.8% 暴跌至 13.7%,2025 年直接跌出前五,本质上是 “替身红利” 耗尽后的必然反噬。更讽刺的是,荣耀连 “模仿” 都没做好 ——Magic7 系列因外观与华为 Mate 50 高度雷同被骂 “抄袭”,折叠屏手机频繁曝出白屏、漏液问题,连华为最基础的品控都没学到,却妄图靠着 “华为平替” 的标签收割高端市场,这种投机取巧的心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高端溃败:没有技术硬实力,只剩 “参数堆砌” 的笑话
荣耀在高端市场的所谓 “突破”,从来都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2023 年 Magic V2 靠着 “231g 全球最轻薄折叠屏” 的噱头火了一把,可这种靠缩减电池容量、牺牲屏幕素质换来的 “轻薄”,在华为 Mate X5 的昆仑玻璃、卫星通信、鸿蒙生态面前,瞬间沦为 “参数堆砌” 的笑柄。2025 年一季度华为折叠屏市占率 76.6%,荣耀仅 9.1%;全球高端市场(600 美元以上)华为同比增长 69%,荣耀却暴跌 34%—— 这组数据直白地撕开了荣耀高端化的假象:没有核心技术,光靠营销话术包装,根本撑不起高端品牌的体面。
更致命的是,荣耀高端机型连最基本的品控和体验都无法保证。Magic7 系列被大量用户反馈 “频繁死机”,影像性能被小米 14 Ultra、vivo X100 Pro 按在地上摩擦,双十一期间京东评论量不足竞品一半。要知道,高端用户买的不是 “轻薄”“AI” 这些空洞的概念,而是实打实的技术体验、品控保障和生态服务。荣耀既没有华为的芯片研发能力,也没有 vivo、小米的影像技术积累,甚至连自家的 MagicOS 都没能摆脱对安卓的依赖,这样的 “高端机”,不过是贴了高价标签的中端机,被市场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中低端混乱:机海战术救不了 “标签缺失” 的命
在中低端市场,荣耀的操作更是混乱到令人费解。明明小米靠着 “性价比之王” 的标签牢牢占据千元机市场,vivo、OPPO 分别以 “影像”“设计” 在中端机市场站稳脚跟,可荣耀却妄图用 “全价位覆盖” 的机海战术分一杯羹 —— 千元机有 X 系列,中端机有数字系列,高端机有 Magic 系列,折叠屏有 V 系列,看似全面,实则每个系列都没有清晰的定位,每个机型都缺乏记忆点。
2024 年千元机市场爆发续航大战,荣耀 X60 Pro 喊着 “2 天一充” 的口号,搭载 6600mAh 电池,可小米 Redmi Note 14 Pro+、OPPO K12 Plus 不仅电池容量突破 6200mAh,还搭载了性能更强的骁龙 7+ Gen3 芯片,性价比直接碾压荣耀。荣耀所谓的 “长续航” 标签,在竞品的 “续航 + 性能” 组合面前,瞬间失去吸引力。更可笑的是,荣耀连自己的核心卖点都守不住 —— 今天喊 “长续航”,明天吹 “AI”,后天又炒 “轻薄”,没有一个标签能真正扎根用户心智。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打法,不仅分散了研发和营销资源,还让消费者对品牌认知越来越模糊,最终在中低端市场也失去了竞争力。
李健的 “阿尔法战略”:画饼充饥的 “救命稻草”?
2025 年赵明离职,李健接任荣耀 CEO,推出 “阿尔法战略”,宣称要 “从手机制造商转型为 AI 终端生态公司”,五年投入 100 亿美元构建开放生态 —— 这番话听着热血沸腾,可细究起来全是漏洞。如今 AI 助手、大模型早已是行业标配,小米有澎湃 OS 的 AI 生态,vivo 有蓝心大模型,华为有鸿蒙 AI,荣耀所谓的 “AI 四层架构”“意图识别交互”,不过是把行业通用技术换了个说法,根本没有颠覆性创新。这种没有技术壁垒的 “AI 战略”,与其说是转型,不如说是为了掩盖自身技术短板的 “画饼充饥”。
更讽刺的是,李健一边喊着 “AI 生态”,一边却让荣耀退回中低端市场 “维稳”——2025 年推出的 Power 系列,靠着 8000mAh 电池和 1699 元的低价,试图在千元机市场苟活;海外市场虽然销量占比突破 50%,但主要依赖非洲、东南亚等低端市场,且面临供应链本地化、渠道建设的重重难题,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国内市场的失血。这种 “一边画 AI 大饼,一边靠中低端机续命” 的矛盾操作,暴露了荣耀战略的混乱与迷茫:既想靠 “AI” 蹭高端热度,又没能力放弃中低端市场的蝇头小利,最终只会在摇摆中错失更多机会。
上市:不是解药,而是加速坠落的催化剂
荣耀把上市当成了救命稻草,2024 年底完成股份制改造,Pre-IPO 轮估值 2000 亿元,较剥离时的 2600 亿元缩水 23%—— 可就算成功上市,就能解决荣耀的根本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上市融资或许能缓解研发投入的压力,但荣耀 2024 年研发费用占比仅 12%,低于华为的 25% 和小米的 15%,这点投入连追赶竞品的脚步都不够,更别说构建核心技术壁垒。
更危险的是,上市可能会让荣耀陷入 “资本短期利益” 与 “长期技术投入” 的矛盾中。赵明离职后,姜海荣、郑树宝等核心高管相继出走,管理层动荡已经暴露了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上市后为了满足资本的短期盈利要求,进一步压缩研发投入,转而靠机海战术、价格战维持销量,荣耀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知道,诺基亚当年就是在资本的裹挟下,放弃了对智能手机技术的研发,最终从行业巨头沦为边缘品牌。荣耀如果不吸取教训,很可能重蹈诺基亚的覆辙。
褪去光环,荣耀只剩 “裸泳” 的狼狈
荣耀的坠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它靠着华为的光环崛起,却从未真正想过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试图在高端市场分一杯羹,却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支撑;它想靠机海战术占领中低端市场,却连清晰的品牌定位都没有。如今华为回归,市场竞争加剧,荣耀的 “替身红利” 耗尽,技术短板暴露,战略混乱迷茫,就像褪去泳衣的裸泳者,在存量竞争的浪潮中,只能狼狈地挣扎。
如果荣耀不能在短期内明确品牌定位,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就算李健的 “阿尔法战略” 喊得再响,就算成功上市融资,也改变不了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毕竟,中国手机市场早已不是 “靠模仿、靠营销就能活下去” 的时代,没有硬实力,再华丽的包装,也掩盖不了 “裸泳” 的本质。荣耀的重生之路,从来不在资本市场,而在技术研发的实验室里。可现在看来,荣耀似乎还没搞明白这个道理。